A股25年记事——第一家上市公司飞乐音响
来源:新浪 作者:管理员 编辑:数字音视工程 2009-09-27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1984年底,一个偶然,飞乐音响(600651.SH)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上市公司,当年12月,飞乐公司正式由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代理发行股票1万股,计50万元。
25年的道路艰难曲折。在新中国资本市场初生之时,就遇到姓“资”姓“社”的争论,在此问题解决之后,随着A股市场的发展壮大,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曾几何时,关联交易、财务造假大行其道,利润成为玩物,A股市场仅仅被上市公司当做“圈钱”工具……
25年光阴飞度,2009年,A股总市值站上3.3万亿美元,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随着创业板的就绪,一个多层次的A股市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一个A股诞生的背后
一个偶然,成就了飞乐音响。
1984年上半年的一天,上海电声总厂厂长秦其斌参加了上海市长宁区的一次工商联会议。会议上,他听到一些工商业的前辈聊起旧上海很多企业用股票集资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股票这个东西,当时理解就是一种集资的凭证。”秦其斌这样回忆道。
彼时,秦其斌刚刚被任命为厂长,正在为解决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一筹莫展。不过,“就是偶然中得到的这点股票知识,让我想到了通过发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秦其斌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日下午,《新晚报》第一版刊登了此消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8日开业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发行1万股,每股50元。当年12月,飞乐音响正式由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代理发行股票1万股,计50万元。秦其斌成为飞乐音响的首任董事长。
这里有一个插曲,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将一张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来访的时任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先生。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计算,截至2008年年初,范尔霖的这一股,已经变成了3183股,市值由50元增至最高时的10.76万元,回报率高达2152倍。
飞乐音响见证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沧海桑田。
现在,A股市值曾在2008年1月达到4.7万亿美元的规模,在全球十大能源公司中,中石油(601857.SH)和中石化(600028.SH)的市值分列第一名和第五名,中国神华(601088.SH)则跻身全球十大原材料公司第三名,中国建筑(601668.SH)则位列全球十大工业公司第十名,同时,创业板开闸在望,国际板也开始筹划,可以预见的是,A股将在全球市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组装上市到整体上市
“现在人们常说以前的公司上市是‘包装上市’,但是,我却觉得用‘组装上市’更确切。”王文博说。
王文博之所以提出了“组装上市”这个新名词,源于他负责韶钢松山(000717.SZ)上市时的切身感受。
“当时国内公司发行新股实行的是配额制,而配额制又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每个省给一个当年发行股份的总数,第二个阶段是每个省给一个当年上市的家数。”王文博说。
王于1997年前后被任命为韶关钢铁厂改制领导小组副组长,“当时的韶关钢铁厂建在山沟里,发展急需资金。而当时的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根据公司所需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市盈率,把公司的利润倒推出来。公司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销售,有无数个环节,哪些环节装到上市公司,哪些环节排除在外,财务处长算了20几套方案给我。”
最终,韶关钢铁厂拿出了轧钢车间和1个炼炉车间上市,其他的资产仍在上市公司之外。
“‘组装上市’虽然在当时解决了一大批公司的资金困难,但是却为资本市场留下了隐患,那就是关联交易。”王文博认为。
由于上市后大量资产仍在上市公司之外,使得韶钢松山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都要与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2005年,韶钢松山与关联方之间的日常关联交易总金额达到25亿元。
王文博指出,“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关联交易就是个‘水龙头’,上市公司需要融资的时候,大股东会通过关联交易把利润输送给上市公司,而在上市公司不需要融资的时候,大股东又会把利润从上市公司抽走。”
但是,“股改之后却不同了,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取得了一致,非流通股东有了市值管理的概念,也有了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利益追求。”王文博认为。
2005年8月18日,韶钢松山实施了股改。2007年9月,公司以自有资金2.49亿元收购了大股东所属汽运公司、运输部2个部门资产。公司此举虽然算不上“整体上市”,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关联交易。
“整体上市需要一个过程。”王文博认为。而与韶钢松山相比,很多公司仍然采取了一步到位的做法,也使得“整体上市”这一概念在A股市场风靡至今。
民营系风云
海通证券(600837.SH)在9月4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目前,A股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中央国家机关、中央国有企业、大学、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占A股总数的53.53%。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然而,人们想不到的是,在A股市场建立之初,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却几乎是一统江山。
“当时国内建立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为国企解困。”1994年就已入行的联合证券策略研究员刘国宏称。
然而,“到了1998年左右,民营企业却出现了一波上市的热潮。”刘国宏回忆说,一方面,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始崛起,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台了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战略。
一时之间,民营企业上市蔚然成风。
“不过,民营企业上市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频繁出现的财务造假和‘造系运动’。”刘国宏称。
比如,2001年就集中爆发了银广厦(000557.SZ)和蓝田股份财务造假事件。而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年初,民营系已近30家。
不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德隆系”、“格林柯尔系”、“托普系”、“鸿仪系”等等,没有经过几年的“幸福时光”,就都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灰飞烟灭了。
“我相信很多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最初的目的还是想做好实业,但是,后来却发现在资本市场获利比做实业要轻松很多,而且,获利也是做实业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财务造假就很容易发生了。”刘国宏认为。
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发现收购上市公司有利可图,就买了一个又买一个,乐此不疲。同时,在股改之前,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价格差异,使得民营资本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控制一家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系’,无论再大,总要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方向,但是,事实却是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处理得还不错。”王文博认为。
不过,股改完成之后,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改变了。
王认为,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定价功能。股改之前,同股不同价,而在股改之后,实现了同股同价,这不但提高了市场效率,完善市场定价功能和机制,民营系通过做好上市公司就可以实现财富的增值,以前那种极端的造假现象就不会蔓延了。
评论comment